秋收后,坐落湖南省湘潭县排头乡松梓村的湘潭伟联工贸有限公司逐渐繁忙起来。秸秆被运回公司厂房后,工人将秸秆放入草支垫成型机,经限制、捆装制成草支垫,用作运送防滑资料。
“公司已投产10余年,年销草垫(棒)2000吨左右。”该公司负责人何彬介绍,比较木材,草支垫成本低、无污染、弹性好、摩擦系数大,是铁路、公路、机械、水运的抱负稳固资料。“公司产品求过于供,定点销往湘钢、涟钢等企业,也常有周边衡阳、株洲等区域的客户登门订购。”
秸秆打包成草垫,变身货品“保护垫”;秸秆搜集破坏,混合畜禽粪污成为优质有机肥;秸秆种蘑菇,“一亩田脱贫”当选全球减贫最佳事例……在湘潭县广袤的郊野,大片水稻被收割后,遗留下来的秸秆不再是“包袱”。
湘潭县是农业大县,年栽培水稻、油菜等农作物145万亩以上,秸秆资源丰富。从前,一些乡村区域燃烧秸秆现象比较遍及,不只浪费了名贵的资源,还对环境形成了严峻的污染。怎么充沛的使用秸秆价值,让处理秸秆的杰出愿景在实际中“落地”,是湘潭县一直在探究和试验的课题。
近年来,湘潭县把秸秆归纳使用作为农业乡村高水平质量的开展、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重要行动来抓,积极探究秸秆归纳使用新途径。本年,湘潭县将秸秆归纳使用作业列入县委1号文件重点作业之一,积极争取中心财政资金支撑,组织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秸秆打捆农机推行、仓储系统建造,统筹整合200万元资金,支撑晚稻低茬收割、离田储用,为秸秆归纳使用作业供给了有力支撑。在方针资金的支撑下,全县主体规划逐渐扩展、秸秆使用部队进一步强大、收储用基数进一步添加。
在秸秆使用形式方面,湘潭县坚持政府引导、商场主导、农户参加、社会联动,大力培养和扶持相关运营主体,形成了以伟联工贸和超龙合作社为代表的“质料化”使用,以六斗冲公司和伟胜合作社为代表的“饲料化”使用,以华绿公司为代表的“肥料化”使用以及以“深耕一亩田”形式为代表的“基料化”使用等一大批秸秆收得上、储得住、运得出、用得好、效益佳、可继续的新式运营主体。
一场“绿色革命”正在莲乡大地悄然演出,从前被视为“生态包袱”的秸秆,摇身一变成为“绿色宝藏”,不只破解了秸秆燃烧对环境形成污染的难题,更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立异之路。本年,湘潭县估计搜集打捆秸秆到达6万吨以上,秸秆归纳使用工业产量添加2200万元,秸秆归纳使用率达90%以上,组织农人就近工作1000余人,添加收入600万左右。(李思源)